2008年3月9日星期日


二二八事件係喺1947年2月到5月期間,台灣所發生嘅一連串事件,其中包括官民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台籍士紳被搜捕同埋殺害,重有當地人對外省人攻擊等。
事件由1947年2月27號台北市一單私煙查緝糾紛引起(有人話係因為買賣過程誤會),觸發2月28號台北市民請願、示威罷工、罷市。同一日又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結果單嘢由請願懲兇變成對抗公署,最後激化到省籍衝突。抗爭同衝突喺幾日入面蔓延到全台灣,令原本單純嘅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之間武裝衝突,同埋台灣當地人同大陸人之間嘅族群衝突。事件最後喺軍事鎮壓入面結束。
不過二二八事件喺戰後唔夠一年半之間發生,背景實際上唔係咁簡單可以解釋。雖然事件發生原因同台灣獨立運動無乜關係,但對後來台獨運動興起有咁上下影響。
二二八事件
時代背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帝國戰敗無條件投降,向美中等盟國移交戰爭入面嘅佔領區。1945年8月15號,喺中國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政府派何應欽南京接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嘅降書;喺臺灣中華民國政府喺1945年10月25號台北市,接受日本投降同時接管台灣陳儀被指派做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負責全台事務。

政治

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空襲台灣,重創台灣產業,導致戰後台灣農業產值得返1937年嘅49%,工業產值更加唔到33%。重有啲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都因為戰火而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困難。加上日本政府停止台灣人申請儲蓄金歸還,搞到啲債券變晒做廢紙,造成金融物價秩序混亂。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又猛咁印銀紙,重將民生物資運去大陸資助國共內戰,搞到台灣嚴重通貨膨脹。
唔止,官方一方面將原本屬日本人同殖民政府嘅財產,直接收為私有,重拆裝賣去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又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壟斷台灣嘅經濟(好似:煙﹑酒﹑糖﹑樟腦等專賣),仲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由於日治時期台灣人都當「煙酒專賣局」、「台灣製糖會社」呢類公司係日本殖民制度象徵,所以產生「以前受日本人欺負,現在受中國人欺負」嘅感覺。二二八事件嘅導火線發生喺查緝私煙上,都或多或小同呢啲政策有關係。

戰後經濟問題
日本政府直到1945年5月先實施義務兵役,但喺之前1942年1月日本政府己經實施緊志願兵役,雖然台灣人有權選擇唔參戰,但都出現踴躍投軍現象,1943年自願提出申請人數重多到去60萬以上,好多大陸人因為咁遷怒台灣人。加上對戰前台灣情勢唔理解,有一啲台灣人被人話係漢奸,仲受到緝捕。為之後族群衝突種下隱憂。
除咗台灣人同閩南人之外嘅大陸人因為有語言同日常習慣嘅隔閡,台灣人參與政治嘅權利都受到差別待遇,多數只係畀做啲低級官員。而政府官員同接收台灣嘅軍隊又有嚴重嘅官僚作風同貪污問題。

隔閡、誤解與不平等
二二八事件期間,由官民組成嘅處理委員會,本身根本係各種派系勢力鬥爭地,跟陳儀嚟台嘅國民黨各個派系,分為政學系、孔宋系統、軍統CC派三民主義青年團等五大派系,基本上政學系同中統唔夾,而CC派旗下嘅中統亦一直想奪取政學系出身嘅陳儀政權,柯遠芬為首嘅軍統派就立場模糊。陳儀當時是採取「拉著一派打一派」嘅恐怖平衡,維持自己嘅統治地位。因為咁陳儀本人雖廉潔自持,但佢剛愎自用嘅個性同政治上嘅無能,唔多唔小都要為二二八事件負責。關於呢方面資料可以參考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同戴國煇《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但亦有專家認為派系問題根本同二二八事件甚無關係。

國民黨內部派系傾軋

事件經過
話說喺1947年2月27號,「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盛鐵夫、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等六條友同四個警察,喺台北市天馬茶房前,見到有一個40歲嘅女人林江邁正喺度販賣私煙,查緝員走去沒收晒林婦賣緊嘅煙同身上所有嘅錢。雖然林婦表示因有仔有女,家計困難,仲跪地求饒,但係查緝員一於話之你,搞搞吓令周圍越聚越多民眾睇嘢,之後林江邁畀查緝員用槍柄公然扑佢個頭。見到咁,民眾立臖過火屎,仲將查緝員包圍,傅學通等人開槍警告,點知失手射死咗一個叫陳文溪嘅市民。激到群眾喺當日夜晚包圍警察局,要求懲兇,但由於警察局長官包庇下屬,畀唔到民眾得一個滿意答覆。
隔日2月28號,因為前一日事件,台北市部分地區展開罷工、罷市,好多市民除咗走去肇事查緝員所任職嘅專賣局分局抗議之外,仲要求公賣局分局長歐陽正宅下臺負責。喺群眾抗議中發生零星焚燒事件,仲造成一個警察死亡。之後抗議群眾集結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門口請願示威,過程入面公署衛兵對市民開槍結果造成傷亡,令民眾情緒更加激昂。之後抗議嘅民眾轉去公署附近嘅台北新公園(後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繼續示威集結,並同時喺位於新公園入面嘅台灣廣播電台,廣播報導事件因由。而長期對中華民國政府唔滿意嘅情緒,加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不當,結果喺3月1號起,終於爆發咗全島性反抗政府事件。

導火線同台北嘅動亂
如果唔以民眾暴動事件考慮,各地嘅反抗亦以呢隊勢力維持最長。另外較有規模嘅衝突仲有嘉義水上機場同紅毛埤軍械庫嘅戰鬥、高雄駐軍同反抗勢力嘅衝突。台灣西部地區嘅衝突就仲嚴重,東部地區就多數只係得啲小騷動。

初期政治交涉同武裝衝突
3月2號~3月4號間,已經有來自台北同台南人士入去高雄,同嗰度嘅警察憲兵發生武裝衝突。3月5號,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開始對高雄市區展開砲轟同掃射,仲喺3月6號派軍隊攻擊高雄市政府高雄車站同高雄第一中學(而家嘅高雄中學),除咗平民之外,仲有好多高雄市議員都喺呢場攻擊行動入面喪生,又或者被逮捕後處死。呢場軍事行動亦喺國民政府由大陸派遣援軍入台灣之以前嘅第一次軍事鎮壓,仲發生公開槍決犯人事件。

高雄的軍事鎮壓

影響
根據李筱峰研究,喺呢單嘢入面,唔理係政治交涉路線,仰或係武裝抗爭路線,佢哋都喺呢單嘢入面所提出嘅訴求大致相似,其實都係想「高度自治」,喺國家認同嘅層次上,仍以中國作為認同對象。但係喺呢單嘢之後,面對國民黨政府針對台灣嘅高壓統治,台灣本省人同大陸人之間嘅隔閡逐漸加深,部份台灣人漸漸產生想要追求獨立國家嘅諗法。所以就有人話二二八事件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嘅起點

事件親身參與者的口述歷史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陳興唐,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台北:人間。
國史館,1997,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
國史館,2002,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至四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林德龍編,1992,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陳芳明導讀。 台北:自立晚報。
王景弘編譯,2002,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玉山社。 官方重要史料彙編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陳翠蓮,1995,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
陳芳明編,1988,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Irvine,Calif.:台灣出版社。
陳宏昌,2003,二二八平反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戴國煇、葉芸芸,1992,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Hung, Chien-di. 2000. In Search of Taiwanese Identity: Trauma, Formation, and Recovery. Ph.D. diss., Drew University.
Kerr, George H. 1965.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Lai, Tse-han, Ramon H. Myers, and Wou Wei. 1991.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1993,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
Phillips, Steven E. 1998. Between Assimil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e Taiwanese Elite under Nationalist Chinese Rule, 1945-1950. Ph.D. diss., Georgetown University.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1998,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相關學術研究

1990年,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首度列入二二八事件。
有一種說法,顯示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並非取締私煙造成,而是一個當時從中國大陸來台的軍人向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女士)買菸,因當時語言不通的關係造成群眾衝突,進而爆發此一事件。 其他
其他參考嘅書(跟作者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nd,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及碑文 [online]。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引用於 2004年10月1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李喬,1993,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見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李筱峰,1995,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見李筱峰著,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頁73-145。台北:玉山社。
Meisner, Maurice.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oday, edited by Mark Mancall, 147-62.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台北:遠流。
Turner, Ralph H., and Lewis M. Killian. 1987. Collective Behavior.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 參考

二二八平反運動
二二八和平公園
二二八手護台灣
台灣獨立運動
台獨聯盟
台灣獨立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台灣人列表
嘉義市彌陀路二二八紀念碑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國共內戰 相關

二二八事件 相關網站

二二八事件慘案紀實影片
國立台灣美術館: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
Wikipedia Commons:和二二八事件有關的圖片
Formosa Films:電影《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網站
紀錄片《尋找二二八的沈默母親:林江邁》網站
紀錄片《尋找二二八的沈默母親:林江邁》(預告片)

沒有留言: